華為的價值觀 田濤(有刪節(jié))
來源:admin 時間:2020/3/9 9:58:59
華為從創(chuàng)立之日到今天,關注的核心點是華為價值觀的形成、實施、長期不懈的傳播。——以客戶為中心,以奮斗者為本,長期堅持艱苦奮斗,堅持自我批判。
第一句話是“以客戶為中心”,講的是價值創(chuàng)造的目的。除了客戶以外,沒有任何人、任何體系可以給公司持續(xù)地帶來價值。29年以來,華為持續(xù)進行組織變革,但變革只有一個聚焦點,圍繞著以客戶為中心這個方向進行變革。華為的任何一級管理者,包括任正非,到全世界出差,不能坐飛機的頭等艙,如果坐頭等艙,多出來的錢需要自費。這是任正非和華為各級管理者的道德自覺嗎?當然不是,這是一種價值趨向,即整個組織的所有神經末梢、任何人,所有的勞動和奮斗,所有的組織成本都只能圍繞客戶這樣一個方向。華為沒有專為領導人使用的專車、司機,在國內任何地方,多數情形下,任正非出差不是自己開車就是打出租車,上飛機沒有人送,下飛機沒有人接。經常自己拉著一個行李箱去坐出租車。作為企業(yè)領袖或者創(chuàng)始人的任正非,必須通過嚴格的自我約束形成表率——公司支付的成本是要用于客戶,而不是用于各級管理者。
第二句話是“長期堅持艱苦奮斗”,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(tǒng)精神。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華為的新生代員工。筆者去南非地區(qū)、中東地區(qū)與華為員工交流。在最艱苦地區(qū)奮斗的大多是80后、90后員工。在非洲的80后員工用很快樂、陽光的語調,向筆者講述了他們在艱苦環(huán)境下艱苦奮斗的故事。在非洲工作最大的體會是什么?他們說,最大的體會是,我們三十多個人,每個人都得過瘧疾。有人五年內得了四次瘧疾。有一個85后的員工,主動要求到一個由三個巖石小島構成的小國工作。只有一個人常駐,每天只有一小時有電,沒有水。這個小伙子去了以后就在門口挖了個坑,用坑來積雨水,用來每三四天洗一次澡。正是這個年輕人,在那堅守了三年。從總部臨時派到南非區(qū)的管理者、技術支持的同事,都會遵守一個默契,任何人到那里出差都不住酒店,要跟在這里堅守的員工住在一起。類似這樣艱苦奮斗的故事非常多。
那么華為依靠什么機制來驅動一代代的華為人,在29年里面向客戶長期艱苦奮斗?相當重要的一點是,華為選擇了“以奮斗者為本”的價值評價和價值分配的準則。
華為之所以能發(fā)展到今天,“勞動者普遍持股制”的確產生了核能效應,不過這僅是華為成功的要素之一。華為成功的核心要素還是“以奮斗者為本”的價值理念。
華為的價值理念首先肯定的是勞動者,是面向客戶需求的奮斗者、貢獻者。在對華為100多位高級干部訪談的過程中,筆者獲得了另外一個啟示——華為的29年,是不斷對勞動者進行識別的28年。如果僅僅是一個勞動者,也不是華為理想的員工角色,華為所謂的勞動者是有貢獻的勞動者,是面向客戶需求為公司創(chuàng)造價值的人。華為不斷從勞動者中識別誰是“奮斗者”。
除了財富分配過程中的“勞動者分配優(yōu)先”,還有物質激勵,這里最核心的是權力的激勵。29年以來,華為始終堅守以責任結果為導向的考核機制,按照實際貢獻選拔干部。任正非有很多形象化、軍事化的語言,比如“上甘嶺上選拔干部”。華為的干部不是培養(yǎng)出來的,是從“上甘嶺”上打出來的。在干部晉升方面,是基于多種標準來選拔干部,還是基于簡單的一元標準來選拔干部?華為堅守的是簡單的一元標準:干部是打出來的,將軍是從上甘嶺上成長起來的。有一次,任正非在深圳總部主持一個會議,讓筆者去旁聽。在會議中間,任正非不厭其煩地講這樣幾句話:在座的哪一位沒有在一線干過?機關里沒有在一線干過的不要去主持變革,不要參與變革的方法論設計,這種設計是要誤人、誤事,會害了公司的。
簡單地說,華為的財富、權力分享機制,都是基于一個核心——面向客戶的顯性和隱性需求為組織創(chuàng)造價值的人,才可以獲得更多的獎金、提薪和配股,以及晉升的機會。
我們知道,一個好的理念隨著時空條件的變化,也會發(fā)生扭曲和變形,乃至于變質。為什么29年來,華為能夠始終堅持價值觀不走樣地落地和實施?很重要的一點是“長期堅持自我批判”。華為不倡導互相批判,更多強調自我批判,而且是不能夸大,不能為了過關給自己扣帽子,要實事求是并且有建設性。
華為已經成為全球通信企業(yè)的領導者,成長起來的華為很有可能走上很多大組織的老路——大而傲,大而封閉,大而惰怠。
華為的核心價值觀,或者說觀念的力量,文化的力量,精神的力量,是構成華為成為全球大公司以及29年發(fā)展史的最核心基礎。